口丝虫,一种常见于观赏鱼感染的体外寄生虫。因被寄生口丝虫而引发的口丝虫病,也被称为白云病。口丝虫虫体为椭圆形,周身具有2到4根鞭毛,可在水中旋转游动。当口丝虫遇到鱼体时,周身的鞭毛会变为固着器吸附在鱼体表面,帮助其在鱼体表面固定,吞食宿主鱼的体表皮肤细胞。口丝虫可在2℃至30℃的水中生存,当水温达到12℃以上时开始繁殖,24℃—25℃时繁殖能力达到顶峰。口丝虫在偏酸的水体中更为活跃,因此口丝虫病多见于小缸或水质较脏的鱼缸中。 患有口丝虫病的病鱼常见停在鱼缸底部一动不动,初期病鱼皮肤表面有一层乳白色或蓝灰色的粘液,使鱼体鳞片失去往日的光泽。口丝虫吞食宿主鱼体表细胞造成伤口,伤口往往更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,造成发炎溃疡,使病情更为严重。到了病情后期,口丝虫大量寄宿在鱼体上时,鱼鳃上也会出现。口丝虫破坏了鱼鳃组织,使病鱼呼吸困难,此时常见病鱼浮在水面成“浮头”状呼吸。 治疗方法: 1、将水温提升至32℃以上,杀死口丝虫。 2、用浓度为2%的盐水对病鱼进行盐浴,每次不超过15分钟。 3、用8毫克每升的硫酸铜溶液制成药浴浸泡药浴,每次不低于20分钟。 4、注意水质,定期换水,清理鱼缸,保证鱼缸内的清洁可有效防止口丝虫病。 |
文章评论